D-荧光素钾盐(超纯)(D-Luciferin, Potassium Salt)
产品货号:
AC19L011/AC19L012/AC19L014/AC19L013
产品规格:
25mg/100mg/500mg/1g
产品价格:
180/480/1780/2880
产品描述
D-Luciferin Free acid, potassium salt, and sodium salt *UltraPure Grade*D-荧光素(D-Luciferin)是荧光素酶(Luciferase)的常用底物,普遍用于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体内活体成像技术。其作用机制是在ATP和荧光素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底物)能够被氧化发光。当荧光素过量时,产生的光量子数与荧光素酶的浓度呈正相关性(见下图)。将携带荧光素酶编码基因(Luc)的质粒转染入细胞后,导入研究动物如大小鼠体内,之后注入荧光素,通过生物发光成像技术(BLI)来检测光强度变化,从而实时监测疾病发展状态或药物的治疗功效等。也可以利用ATP对此反应体系的影响,根据生物发光强度的变化来指示能量或生命体征。
D-荧光素也常用于体外研究,包括荧光素酶和ATP水平分析;报告基因分析;高通量测序和各种污染检测。目前市场上有三种产品形式,D-荧光素(游离酸),D-荧光素钠盐,以及D-荧光素钾盐。这三种产品主要的差别在于溶解特性上。D-荧光素(游离酸)水溶性以及缓冲体系的溶解性都很弱,除非溶于弱碱如NaOH和KOH溶液。溶于甲醇(10 mg/ml)和DMSO(50 mg/ml)。但钠盐和钾盐形式的D-荧光素能够非常容易且快速的溶入水或者缓冲液中,使用方便,溶剂无毒性,特别适合体内实验。配成液体后的这三种产品,在绝大多数的应用上都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产品优势
- 无辐射,对生物体几乎无害; 生物发光,无需激发光源;
- 灵敏度高,几百个细胞就能检测;
- 穿透性好,3-4cm组织深度仍能检测;
- 信噪比高,荧光信号强,抗干扰性好。
产品组分
产品名称 |
货号 |
规格 |
D-荧光素钾盐(超纯)(D-Luciferin, Potassium Salt) |
AC19L011 |
25mg |
D-荧光素钾盐(超纯)(D-Luciferin, Potassium Salt) |
AC19L012 |
100mg |
D-荧光素钾盐(超纯)(D-Luciferin, Potassium Salt) |
AC19L014 |
500mg |
D-荧光素钾盐(超纯)(D-Luciferin, Potassium Salt) |
AC19L013 |
1g |
运输与保存
蓝冰运输,-20℃保存。有效期24个月。
本产品仅限于科学实验研究使用,不得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等领域。

特级胎牛血清(Foetal Bovine Serum)
动物细胞培养, 细胞生物学

青-链霉素混合液(双抗,100X)
动物细胞培养, 细胞生物学
Q1:IVIS实验中D-荧光素酶底物中两种常见注射方法
A1: 一、腹腔内注射 (1)手动操作,腹部朝上,将动物的颅末端朝下。 (2)轻晃小鼠2-3min,使肠道中未消化食物向下移动,在下腹四分之一部位形成一个空腔,为最优注射点。 (3)注射点用 75%的乙醇消毒。 (4)注射针头插入腹腔时与腹腔的倾斜角应在 15-20°之间。针头只穿过腹壁。缓慢将荧光素注入腹腔内腔,然后拔出注射器并安全丢弃。 二、尾静脉注射 (1)使用小鼠固定器,进行尾静脉注射。【注】:为提高注射成功率,注射前用加热灯照射小鼠尾部使尾静脉膨胀。 (2)进针前清空注射器内空气,针头的斜截面向上,轻刺入小鼠尾部后针尖轻轻上挑,沿血管平推一点点,此时轻柔注射。 如果推动时无阻力,则针头成功进入静脉;如果推动时有阻力,或进针处有泛白现象,应停止推杆,重新进针。
Q2:两种注射方法的区别是什么?
A2:(1)腹腔内注射:扩散较慢,开始发光较慢,持续发光时间较长。(2)尾静脉注射:扩散快,开始发光快,持续发光时间较短。
Q3:腹腔内注射量多少?
A3:注射剂量按每 10g 体重小鼠注射 100uL 荧光素(15mg/mL 储存)。
Q4:D-荧光素钾盐、D-荧光素钠盐的区别
A4:荧光素钾盐和钠盐在应用上无差别,在物理性质上有小的差别,比如钠盐形式的荧光素某种程度上颗粒性更强一些且比钾盐形式的更溶于水。根据文献引用的频率,钾盐形式的荧光素的使用次数是钠盐形式的3倍,且大部分研究者喜欢用钾盐形式作用于活体,但是两种盐形式的荧光素都能很好地起到同等作用。
Q5:D-荧光素(游离酸)、D-荧光素钾盐、D-荧光素钠盐的区别
A5:这三种产品主要的差别在于溶解特性上。D-荧光素(游离酸)水溶性以及缓冲体系的溶解性都很弱,除非溶于弱碱如NaOH和KOH溶液。溶于甲醇(10 mg/mL)和DMSO(50 mg/mL)。但钠盐和钾盐形式的D-荧光素能够非常容易且快速的溶入水或者缓冲液中,使用方便,溶剂无毒性,特别适合体内实验。配成液体后的这三种产品,在绝大多数的应用上都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D-荧光素钾盐(超纯)(D-Luciferin, Potassium Salt)
产品价格:180/480/1780/2880
产品描述
D-Luciferin Free acid, potassium salt, and sodium salt *UltraPure Grade*D-荧光素(D-Luciferin)是荧光素酶(Luciferase)的常用底物,普遍用于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体内活体成像技术。其作用机制是在ATP和荧光素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底物)能够被氧化发光。当荧光素过量时,产生的光量子数与荧光素酶的浓度呈正相关性(见下图)。将携带荧光素酶编码基因(Luc)的质粒转染入细胞后,导入研究动物如大小鼠体内,之后注入荧光素,通过生物发光成像技术(BLI)来检测光强度变化,从而实时监测疾病发展状态或药物的治疗功效等。也可以利用ATP对此反应体系的影响,根据生物发光强度的变化来指示能量或生命体征。
D-荧光素也常用于体外研究,包括荧光素酶和ATP水平分析;报告基因分析;高通量测序和各种污染检测。目前市场上有三种产品形式,D-荧光素(游离酸),D-荧光素钠盐,以及D-荧光素钾盐。这三种产品主要的差别在于溶解特性上。D-荧光素(游离酸)水溶性以及缓冲体系的溶解性都很弱,除非溶于弱碱如NaOH和KOH溶液。溶于甲醇(10 mg/ml)和DMSO(50 mg/ml)。但钠盐和钾盐形式的D-荧光素能够非常容易且快速的溶入水或者缓冲液中,使用方便,溶剂无毒性,特别适合体内实验。配成液体后的这三种产品,在绝大多数的应用上都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产品优势
- 无辐射,对生物体几乎无害; 生物发光,无需激发光源;
- 灵敏度高,几百个细胞就能检测;
- 穿透性好,3-4cm组织深度仍能检测;
- 信噪比高,荧光信号强,抗干扰性好。
产品组分
产品名称 |
货号 |
规格 |
D-荧光素钾盐(超纯)(D-Luciferin, Potassium Salt) |
AC19L011 |
25mg |
D-荧光素钾盐(超纯)(D-Luciferin, Potassium Salt) |
AC19L012 |
100mg |
D-荧光素钾盐(超纯)(D-Luciferin, Potassium Salt) |
AC19L014 |
500mg |
D-荧光素钾盐(超纯)(D-Luciferin, Potassium Salt) |
AC19L013 |
1g |
运输与保存
蓝冰运输,-20℃保存。有效期24个月。
本产品仅限于科学实验研究使用,不得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等领域。
Q1:IVIS实验中D-荧光素酶底物中两种常见注射方法
A1: 一、腹腔内注射 (1)手动操作,腹部朝上,将动物的颅末端朝下。 (2)轻晃小鼠2-3min,使肠道中未消化食物向下移动,在下腹四分之一部位形成一个空腔,为最优注射点。 (3)注射点用 75%的乙醇消毒。 (4)注射针头插入腹腔时与腹腔的倾斜角应在 15-20°之间。针头只穿过腹壁。缓慢将荧光素注入腹腔内腔,然后拔出注射器并安全丢弃。 二、尾静脉注射 (1)使用小鼠固定器,进行尾静脉注射。【注】:为提高注射成功率,注射前用加热灯照射小鼠尾部使尾静脉膨胀。 (2)进针前清空注射器内空气,针头的斜截面向上,轻刺入小鼠尾部后针尖轻轻上挑,沿血管平推一点点,此时轻柔注射。 如果推动时无阻力,则针头成功进入静脉;如果推动时有阻力,或进针处有泛白现象,应停止推杆,重新进针。
Q2:两种注射方法的区别是什么?
A2:(1)腹腔内注射:扩散较慢,开始发光较慢,持续发光时间较长。(2)尾静脉注射:扩散快,开始发光快,持续发光时间较短。
Q3:腹腔内注射量多少?
A3:注射剂量按每 10g 体重小鼠注射 100uL 荧光素(15mg/mL 储存)。
Q4:D-荧光素钾盐、D-荧光素钠盐的区别
A4:荧光素钾盐和钠盐在应用上无差别,在物理性质上有小的差别,比如钠盐形式的荧光素某种程度上颗粒性更强一些且比钾盐形式的更溶于水。根据文献引用的频率,钾盐形式的荧光素的使用次数是钠盐形式的3倍,且大部分研究者喜欢用钾盐形式作用于活体,但是两种盐形式的荧光素都能很好地起到同等作用。
Q5:D-荧光素(游离酸)、D-荧光素钾盐、D-荧光素钠盐的区别
A5:这三种产品主要的差别在于溶解特性上。D-荧光素(游离酸)水溶性以及缓冲体系的溶解性都很弱,除非溶于弱碱如NaOH和KOH溶液。溶于甲醇(10 mg/mL)和DMSO(50 mg/mL)。但钠盐和钾盐形式的D-荧光素能够非常容易且快速的溶入水或者缓冲液中,使用方便,溶剂无毒性,特别适合体内实验。配成液体后的这三种产品,在绝大多数的应用上都没有实质性的差别。